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转发:苦练三伏天 流汗论斤算

距第十四届省运会开幕只剩下10天左右,我市体育代表团的900多名运动员、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利用最后的备战时间,加紧训练。俗话说: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。对于运动员来说,酷热的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刻。昨日,正值入伏第一天,记者来到市体育运动学校,探访在酷暑中挥汗如雨的健儿。
◆足球
烈日下每天训练五六小时
上午10时多,绿茵场上,男女两支队伍、30多名足球小将,正在教练毕胜的指挥下加紧训练。他们时而抬脚大力射门,时而带球辗转腾挪,尽展力量与速度之美。烈日升至头顶,球场上没有任何遮阳物,记者在场边站了一小会儿,就汗流浃背,头晕眼花。而场上的健儿,一天要在露天球场上训练5~6个小时。
“跑起来,别偷懒,把全身的肌肉都调动起来!”毕胜天生一副大嗓门,洪亮的声音能够传遍绿茵场的每一个角落。训练时,他板着面孔、十分严肃,而在场外,他在运动员们的眼中则是亦师亦友。
孩子们都喜欢拿他的名字开玩笑:“教练,我一听您的名字就觉得我们能赢!”
“可不!所以你们别嫌我凶,听毕胜的话才能必胜!”毕胜呵呵一笑。
16岁的女足运动员金滕子身穿10号球衣——— 熟悉足球运动的读者们一定对这个号码不陌生。10号球衣就是一种象征,能够穿上10号球衣,是技术和信心的体现。而身材高挑、眉清目秀的金滕子正是队中的主力。她还是省队一员,曾代表广东参加过全国的青少年足球锦标赛。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,训练场上,她永远是最刻苦的运动员之一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运会,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惠州争得荣誉!”金滕子说,她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,但在这里生活多年,很喜欢这座风景秀丽、包容四海的城市,“训练很累,但不觉得苦,唯一有点难过的就是夏天训练皮肤晒得很黑。”她羞涩地一笑。
◆中长跑
教练“兼职”当营养厨师
塑胶跑道上,10多名运动员足下生风,汗珠顺着脸颊和胳膊淌下,挂起一道道水痕;运动服早已被打湿。相比其他运动员,他们更加苗条,矫健的步伐配上流线型的身体,十分优美。他们就是田径队中长跑项目的运动员。
“最后四公里了,加把劲!早点跑完早点回去休息!”眼见有运动员的脚步开始放缓,教练常秀俊赶紧为他们鼓劲。“这是最耗体能的项目之一。在冬天都能跑得汗流浃背,更何况三伏天。”常秀俊说,日常训练,她一般安排在较为凉爽的清晨和傍晚;然而,为了让队员适应省运会的比赛时间,她从一个多月前就把训练时间调整到了炎热的上午和下午,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“上午、下午跑一公里的排汗量相当于早晚跑两公里,非常辛苦!”常秀俊告诉记者,挑战不光在田径场上,更在饭桌上。由于过于疲劳,很多队员都吃不下饭。为了保证营养,常秀俊既当教练又当厨师,亲自给队里的30多人买菜做饭,顿顿盯着队员们吃饭,像在赛场上一样一丝不苟。
◆游泳
训练强度大,每天沾床就睡着
游泳是夏日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,但备战游泳项目的健儿却不比其他运动员轻松。在市体校游泳馆,备战过7届省运会的教练顾磊严肃地注视着水下鱼贯穿梭的队员。见到有队员偷偷靠在岸边休息,他就一声吆喝:“还差3个来回,游完才能休息。”
“顾教练,胳膊酸,游不动!”一名队员可怜兮兮地“告饶”。
“沉甸甸的金牌挂着,脖子也酸,你想不想挂嘛!”顾磊不紧不慢地说。那名运动员不再吭声,深吸一口气,转身跃回泳道。
“孩子们的吃苦精神都没得说!只是越快到比赛,训练强度就越高,孩子们叫苦也是难免的。这是一群荣誉感很强的孩子。”看着在水中翻腾的队员,顾磊的眼中全是怜爱。
17岁的李浩龙肩宽手长个头高,是队里当之无愧的主力。“以前每天只练半天,而现在上午下午都要训练。以前仰泳、蝶泳、蛙泳、自由泳四种姿势轮流训练,肌肉使用很平衡;现在我专攻仰泳和自由泳,局部肌肉使用频繁。”李浩龙说,一个多月前刚开始备战的时候,胳膊酸得根本抬不起来,连拿杯子都发抖。虽然已经过了磨合期,但还是很疲劳,晚上一碰枕头就能马上进入梦乡。不过一想到省运会奖牌,他立马就能从床上弹起来。
◆跆拳道
为减体重女孩戒掉零食
走进重竞技馆跆拳道场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。尽管10多台大功率的电风扇开足马力运转,运动员们仍汗如雨下。馆内虽晒不到太阳,却比露天更闷热几分。
“腿抬高,动作加快,不要当成是训练,就当是比赛!要学会预判对手动作,别光傻踢!别把护具脱下来,穿着护具才能多出汗减体重!”场边,教练王东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指挥着场上的20名队员。
记者随手拎起一套护具,皮制外套里面衬着厚厚的海绵,比冬天穿的毛绒坎肩还厚几分,穿在身上有多热可想而知。
“上午下午两场,每场训练大约平均每人要出汗3公斤,最多的大约能出4公斤的汗!但是运动强度不能减,只能拼命补水!”王东东告诉记者,他之所以一刻不停地关注场上每一名运动员的情况,除了指导之外,还要预防队员中暑。“有时候,看到哪名队员眼神迷离、神情恍惚,就要马上叫停。”
16岁的姑娘商珂瑜曾在省锦标赛中夺得铜牌,是主力队员之一。对于她来说,训练固然艰苦,但减重更是挑战。“我报名参加的是56公斤级的比赛,但是我现在体重58公斤。平时控制饮食,肉不敢多吃,连零食都不得不戒掉了。”她调皮地吐了吐舌头。
“体重减不下来,到头来很可能功亏一篑。为了激励队员,我就跟他们一起减重,半个月我已经瘦了4公斤!”王东东爽朗一笑。
本报记者潘高耸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